国家战略性影像与中国特色叙事话语建构

时间: 2024-04-14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是重大的时代性课题。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毋庸置疑,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中国故事的主要内容,也是国际社会理解、读懂中国与中国的主要切入点。然而,面对国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舆论场上不断强化的叙事竞争,如何通过叙事话语的创新表达和体系化建设,着力提高中国故事、声音和形象的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与影响力,更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当代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具有对内聚民心、对外展形象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其叙事话语表达一方面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能否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则关系着中国国际话语地位的提升。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故事的讲述时常面临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国别、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之外,还在于我们对中国故事的叙事和表达上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不可否认,中国拥有浩如烟海的故事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中国故事的话语基础。然而,缺乏叙事包装的话语基础,对于传播而言是远远不足的。唯有大力推动中国故事叙事表达创新和体系化建设,才能不断的提高中国故事的传播和讲述效果。推动中国故事叙事表达创新和体系化建设,需要格外的重视中国影像叙事话语体系的建设。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能够直观、完整、真实地呈现出思想内容和精神标识,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能够正常的看到,通过全球转播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世界观众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丰富内涵;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制作的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全球观众看到了真实的中国抗疫进程,学到了中国抗疫的经验;通过文化类节目《美术里的中国》,全球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了影像之于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影像叙事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准影像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即要使影像能够有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这实际上对影像的内容、功能和质量都提出了针对性的高要求。在内容上,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国家意志、塑造国家形象、存储国家记忆;在功能上,要能实现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诉求、价值建构诉求、审美引领诉求,并对国家软实力形成有效支撑;在质量上,应具备重要性、标志性、长远性等“高峰”特征。所谓重要性,是指影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并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所谓标志性,是指影像要具备极高的典藏价值,而非“速食”产品;所谓长远性,是指影像要对国家发展具有长远意义,要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存储与保护产生非消极作用。显而易见,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影像叙事话语体系建设的影像,无论是从内容、功能、质量上来看都显著区别于一般的商业影像、娱乐影像。对于这类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的影像,我们大家可以将之称为“国家战略性影像”。

  为了进一步凸显“国家战略性影像”的独特性,我们还可以将之细化为三种影像范式或形态重大主题类影像、纪实类影像和艺术类影像。所谓重大主题类影像,是指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倡导与策划的,面向国家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创作的影像,包括聚焦党和国家举办的重大庆典、荣典、纪念、公祭活动的仪式类影像;表现国家重大历史事件、英雄模范人物、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反映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思路、方法、流程与水平的政论类影像。该类影像的基本功能和价值是通过影像仪式化的传播,凝聚民族情感、弘扬中国精神、完成价值建构,如《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开国领袖》《中国命运的决战》《理想照耀中国》《觉醒年代》《新时代》等。

  所谓纪实类影像,是指真实记录、反映国家独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发展成就、时代风貌的影像,包括各类媒体平台出品的纪录片、专题片以及大众上传的生活类短视频等。该类影像的基本功能和价值是真实地再现国家独特的形象,存储国家的历史记忆,如《中国1978》《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丝路青年点赞中国》《百炼成钢》《超级工程》《我们的征途》《港珠澳大桥》《乡村里的中国》《加油!新时代》《这十年幸福中国》等。

  所谓艺术类影像,是指通过高超的艺术想象、艺术表达、艺术手段体现民族文化、民族审美、民族情感的影像,包括各类媒体平台出品的电影、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以及创意类短视频等。该类影像的基本功能和价值是通过艺术审美展现中国故事的艺术原创力、情感感染力、价值引领力和文化吸引力,如《诗画中国》《流浪地球》《典籍里的中国》《非遗里的中国》《中国机长》《攀登者》《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影》等。

  从当前来看,国家战略性影像的生产与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大多数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宣传管理部门对国家战略性影像的重视,能够正常的看到,由国家成立的重大革命与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一直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要求,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影视剧创作,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各级主管部门在重大主题影视剧的题材筹备、资金安排上都有着规划与支持;各大主流媒体、院线、网络站点平台都为重大主题影视剧的播映作出了有力支持。其次是作品的数量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仅2023年就涌现了《问苍茫》《鲲鹏击浪》《欢迎来到麦乐村》《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文脉春秋》《中国书法大会》《志愿军:雄兵出击》《长安三万里》《大道十年》《文明风暖新时代》等多部符合国家战略性影像标准的作品。

  然而,整体看来,当前国家战略性影像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第一,数量不算少,质量不够高。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符合国家战略性影像标准的作品不断涌现。然而,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时代使命的深入推进以及观众精神水平和审美水平的大幅提高,国家战略性影像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但从当前的情况去看,高质量的国家战略性影像还远不算多。

  第二,眼前规划较充分,长期规划还不足。如前所述,各级主管部门在重大主题影视剧的题材筹备、资金安排上都有着规划与支持,如近些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新闻广播出版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电影局印发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等。不可否认,这些规划与支持对当下中国整个影视行业、市场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导向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但要使中国影视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需进一步进行长期规划。

  第三,常规创作较充分,特殊创作还不足。综观当下生产的符合国家战略性影像标准的作品,显而易见,我们常规性的创作比较充足,如《山水间的家》《极致中国》这类记录、反映国家独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发展成就、时代风貌的纪实类影像以及《诗画中国》《中国书法大会》这类饱含民族审美和民族情感的艺术类影像;但专门面向国际的、反映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思想以及重大纪念活动的特殊性影像创作仍不够多。

  面对国家战略性影像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优化。

  首先,要提高认知。国家战略性影像是基于当前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时代要求和使命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范畴。尽管这一概念和范畴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其重要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宣传管理部门、广大影像创作者组织、生产、传播国家战略性影像的意识,要深化、细化对国家战略性影像的理解,努力推进国家战略性影像生产与传播的观念、体制与机制性建设。

  最后,要借鉴经验。在完善国家战略性影像创作、生产、传播等保障机制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还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几个国家影像生产与传播的先进成果和优秀经验,全方位地提升国家战略性影像的创作、生产、传播水平,使国家战略性影像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